花小猪车主人脸识别屡遭失败
凌晨五点半,王师傅把车停在小区门口,揉了揉发酸的后腰。他习惯性点开花小猪车主端,屏幕弹出“每日首次出车需人脸识别”的提示。这是他这个月第12次卡在这个环节——镜头对准脸部的瞬间,系统总显示“识别失败,请重试”。
技术漏洞下的生存困境
花小猪的司机人脸识别系统,本意是杜绝账号转借、保障乘客安全,却成了许多司机接单路上的“第一道坎”。多位司机反映,识别失败的原因五花八门:有人因清晨接单时光线太暗,摄像头捕捉不到面部轮廓;有人戴着口罩试了五次,系统仍提示“遮挡关键区域”;更离谱的是,张师傅换了三部手机、调整了七种角度,最终发现是手机前置摄像头进灰导致成像模糊。
“有次系统死活认不出我,我急得对着镜头做鬼脸,结果被扣了‘异常操作’分。”李师傅苦笑着翻出手机里的记录,10月以来他因人脸识别失败被平台警告三次,扣分直接影响接单优先级。更讽刺的是,部分司机发现,用提前录制的点头摇头视频能“骗过”系统——这种漏洞让安全措施沦为形式,却让合规司机承受更多成本。
算法偏见与硬件鸿沟
技术专家指出,人脸识别失败率与设备性能、算法版本强相关。旧款安卓手机因传感器老化,夜间识别准确率下降28%;而部分司机使用的千元机,摄像头滤光片堵塞问题普遍,导致光线采集异常。更隐蔽的是算法偏见:深肤色司机在逆光环境下误识率是浅肤色的3.8倍,需反复调整角度才能通过;戴眼镜的司机若未在注册时录入戴镜照片,系统可能因反光识别失败。
“我注册时素颜,现在化了淡妆就认不出。”女司机陈姐展示了两张对比照:素颜照与当前带妆状态差异超过30%,系统容错率直接下降55%。而平台要求司机每月更新人脸模板的规定,又让许多忙于接单的司机无暇操作,形成恶性循环。
司机群体的“技术反抗”
面对高频失败,司机们发展出各种“土办法”:有人用湿巾反复擦拭摄像头,有人专门购买补光灯,更有人总结出“黄金时段”——清晨六点至七点,自然光均匀且无强光直射,识别成功率最高。但这些手段治标不治本,部分司机开始质疑平台的技术投入:“滴滴花小猪作为大公司,就不能给司机配个带3D结构光的专用设备?”
更现实的问题是经济成本。每次识别失败意味着接单延迟,在早晚高峰可能损失数十元收入。赵师傅算过一笔账:因人脸识别耽误的15分钟,足够他多跑一单短途订单。“平台说安全第一,可我们的时间也是钱啊。”
平台责任与技术伦理
花小猪并非没有意识到问题。2024年平台曾推出“多模态识别”试点,结合声纹、行为轨迹等多维度验证,但因司机端设备兼容性差被迫暂停。2025年更新的算法虽降低了误识率,却对硬件提出更高要求——这相当于将技术成本转嫁给司机。
“安全措施不能只考虑技术可行性,更要考虑执行成本。”交通领域专家指出,平台需在安全与效率间找到平衡点。例如,为高频使用司机提供硬件补贴,或建立“人脸识别失败快速申诉通道”,而非简单扣分处罚。
凌晨六点的曙光
王师傅最终借了邻居的iPhone 15,在车前灯补光下完成了第六次尝试。当“识别成功”的提示弹出时,他看了眼时间——6:17,比平时晚了22分钟。启动引擎的瞬间,他收到当天的第一单预约:7公里外的居民区,乘客备注“赶飞机,请快些”。
后视镜里,晨光正穿透薄雾。王师傅踩下油门,心想:或许明天该去手机店换个新摄像头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