花小猪车主“被注册”之谜:未操作却显示已注册
“我明明连花小猪APP都没下载过,咋就显示已经注册成车主了?”最近,不少网友在社交平台吐槽自己遭遇的离奇事——手机号、身份证甚至车辆信息,在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注册成了花小猪网约车司机。这事儿背后,藏着一条从信息泄露到审核漏洞的灰色链条。
冒名注册的“魔幻操作”:从验证码泄露到“一键激活”
2024年,杭州的李女士突然收到花小猪的催单短信,要求她完成一笔未接的订单。登录APP后,她发现自己的身份证和车牌号已被绑定,可她从未注册过任何网约车平台。更离谱的是,系统显示她的“注册时间”是三个月前,而那段时间她连手机都没换过。
类似的情况并非个例。2020年,扬州网友“Mr.Q”在未提供“网约车三证”(经营许可证、驾驶员证、运输证)的情况下,仅用身份证就成功注册为花小猪司机。他发现,平台对“滴滴老用户”有“绿色通道”——只要曾在滴滴注册过司机账号,哪怕未激活,也能直接“一键激活”花小猪账号。这种“继承式”审核,成了信息冒用的温床。
更隐蔽的是验证码泄露。黑产平台通过非法手段获取用户手机号后,会批量尝试注册网约车账号。由于花小猪与滴滴同属一家公司,部分城市的注册系统存在数据互通漏洞,黑产只需用泄露的手机号接收验证码,就能绕过人脸识别等关键环节完成注册。2016年,慈溪岑女士的车牌号就被他人冒用注册滴滴,而她直到朋友打车时才发现异常。
平台审核的“宽松地带”:从“三证全无”到“车型不符”
花小猪的审核漏洞,早已被监管部门盯上。2020年,天津、青岛等地因资质问题约谈花小猪,指出其允许未取得经营许可证的公司、车辆和驾驶员接入平台。直到2025年,仍有司机反映:即使滴滴账号未激活,花小猪也会提示“资质不通过”,但平台从未明确说明具体原因。
审核宽松的背后,是平台对下沉市场的激进扩张。花小猪采用“一口价”模式,通过司机乘客双向补贴吸引用户,主要面向三四线城市价格敏感群体。为快速占领市场,平台对司机资质的审核标准一降再降。例如,部分城市要求车辆裸车价≥7万元、车龄≤6年,但实际执行中,一些低价老旧车型仍能通过审核;驾龄要求从3年放宽至5年,却未与交管部门数据联动核查事故记录。
更讽刺的是,连平台自己的客服都搞不清审核规则。2025年,北京司机王师傅因行驶证副页未盖年检章被卡审核,而花小猪客服却告知他“系统正常,请耐心等待”;上海司机李师傅因车辆性质为“非营运”被拒,客服却建议他“先接单,被查后再补证”。这种“先上车后补票”的逻辑,让合规成了摆设。
用户权益的“裸奔”风险:从信用污点到事故追责
被冒名注册的代价,远不止几条催单短信。2024年,用户张先生发现自己的花小猪账号被他人用于接单后,平台持续发送支付提醒,甚至威胁“影响个人征信”。尽管他多次申诉,客服却以“系统无法核实操作人”为由拒绝处理,最终他不得不向12315投诉才解决。
更严重的是事故追责风险。2016年,岑女士的车牌被冒用注册滴滴后,她最担心的是:“如果冒名司机出事故,保险公司会不会以‘车辆营运性质改变’为由拒赔?”根据《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》,未取得经营许可的网约车发生事故,平台需承担连带责任,但用户仍需证明自己与事故无关,过程繁琐且成本高昂。
此外,信息泄露还可能引发连锁反应。黑产平台在注册网约车账号时,往往会同步获取用户的身份证、驾驶证、行驶证等敏感信息,这些数据可能被转卖用于诈骗、贷款等非法活动。2020年,扬州网约车司机“Mr.Q”在注册花小猪后,就频繁收到贷款推销电话,而他的手机号仅在注册时提供过。
破局之道:从“用户自救”到“平台担责”
面对“被注册”乱象,用户并非完全无计可施。首先,若发现账号异常,应立即修改密码、绑定设备,并通过花小猪APP的“账号安全”功能查看登录记录,锁定可疑设备;其次,向平台客服提供身份证、手机号等证明材料,要求注销冒名账号并出具书面说明;若平台推诿,可向12328(交通运输服务监督电话)或12315(消费者投诉热线)举报,部分城市还支持通过“互联网信息服务投诉平台”在线申诉。
但根本解决,仍需平台堵住审核漏洞。2025年,滴滴已开始加强与交管部门的数据联动,例如在司机注册时自动核验驾驶证状态、事故记录等信息;花小猪也逐步关闭“滴滴老用户一键激活”通道,要求新司机重新上传“三证”。不过,这些措施能否落地,仍需监管部门持续督查——毕竟,2021年花小猪就因防疫措施不到位被北京处罚34万元,同年其双合规订单率在网约车平台中持续垫底。
“被注册”的闹剧,本质是平台扩张野心与用户权益保护的博弈。当花小猪们忙着用补贴抢市场时,或许该想想:一个连用户身份都核实不清的平台,真的能让人放心打车吗?